胡永生:产业集群整合创新是装配式建筑最好出路
2018-12-26
发展装配式建筑、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是涉及建筑生产方式、监管方式的革命性变革,也是建筑绿色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在政策、市场的双重引导下,装配式建筑正以热火朝天的速度全面铺开。
全国各个县市,以装配式建筑为主题的投资不断涌现,一个又一个工厂拔地而起。从地产、建设、建材、产业链每个端口似乎都急切的向“装配式”发出冲锋的口令。但在很多专家看来,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热切反映,对于整个装配式建筑发展来说可谓是喜忧参半。对此,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装配式集成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胡永生更是深有感触。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装配式集成建设研究中心主任胡永生
年少时就在建筑工地做遍各个工种,从小工到师傅,而后,又半生与建筑设计及装配式建筑技术研究工作相伴。在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里接受采访的胡永生主任,可谓是装配式建筑圈子里“手艺”最全面的资深研究员。
“装配式集成建筑从技术创新到商业模式创新最终应该走向产业集群整合创新才是解决当前各种问题的关键。”谈起当前手边的课题,胡永生感到目标很明确,但过程很艰辛。
装配式建筑是一个集成建设的过程
不论是PC结构、钢结构还是木结构,随着政策、标准、示范项目等一轮又一轮的推动,装配式建筑市场呈现一片繁荣。从0到100,大型企业攻城略地,营销模式结节攀升,由于在造一首流行歌曲,而非正建立城市建设从“建造”到“制造”的转型发展。
胡永生认为,当前大量装配式工厂的投产,缺乏技术体系、配套资源等相关因素的支撑,可能会出现各种形式的资源浪费,“最糟糕的是应用后造成的浪费,有些企业缺乏集成能力,做出的建筑达不到要求,市场对技术的认识不够,那落后的技术建造的就是新型城市的棚户区。会影响装配式建筑未来的发展,也让整个行业受到误解与伤害。”
城市装配式集成建设的理念在胡永生的不断研究与推动下,越来越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新型城市建设将以装配式为主要建设模式毋庸置疑,但装配式是一个集成建设过程,系统化资源需要技术支持、系统化思维的支撑,还有各种产业资源的支撑。很多企业一知半解,就赶着去做,只能是做一个最落后的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的应用过程中,涵盖的面非常巨大,上下游关系处理与衔接是决定建筑安全、成本高低、使用结果的关键。“在工艺、技术、产品、财务结算方式等等的衔接,整个过程涉及这么多环节,原来是散装的,现在如果没有一个有机的链条穿起来整个过程,无形中会增加成本,造成浪费、形成技术隐患与质量缺陷。如果整个产业都处于各自发展,缺乏有机的中枢控制协同,那就是我们现在体会到的一盘散沙。用户没有通过装配式的应用获得好的体验,也没有从经济成本、时间成本的节约中获得收益。预制构件的生产企业也没有通过发展这个新型制造业获得转型升级的动力。那这个产业就不会得到高效发展。”
胡永生在组织推进装配式集成建设集群的落地。将城市装配式集成建设所需要的相关企业主体聚集在同一个园区,通过设计进行优化,通过一个园区形成内部结算系统。上面是一个以技术为支撑的中心控制体系,通过生产过程中权重比确定分配系数。而不是原来传统建造思维的结算系统。
“由设计端发起,形成具有核心技术体系的产业链共建园区,每个项目展开订单式生产,每个产品,每个零件在生产的时候就确定了应用于建筑中的哪个部位,并形成电子追溯体系。这个方式适用于规模化生产,也便于形成很公平的市场环境,能迅速满足城市建设需要。城市建设可以交给产业制造集群完成。”
关于清华大学“中国装配式集成建设产业发展规划报告”的研究课题,在住建部等主要部委的联动支持下,胡永生与课题组已经共同完成了大概40万字的主体内容撰写。“这需要各个行业聚集在一起,形成整体的产业规划共识,集中力量进行。主稿完成40多万字了,包括总体框架,分项研究等。最近又有几个部委所属的单位参与到相关工作中。这套技术系统除了建筑框架和围护系统以外,还把新能源生产与建筑一体化,智慧化设施设备与建筑一体化放在其中,新能源与智慧化设施需要从设计前段开始配置好,智能化的设施设备,感应器在设计时就设计进去了,建筑完成后才能是有反应,有想法的建筑,需要什么样的环境支撑就能提供什么样的环境,实现智能建筑向智慧建筑提升,当一栋建筑智慧化了,城市就智慧化了。这是第一个动作,第二个动作,不仅是前置,还要一体化,要与建筑结构、围护系统形成一体。再有就是结构系统生产和维护系统生产的模式要发生变化,更趋于模块化,由众多小型散件组成一个大的构件,合理的半径内,我们现在的运输条件、机械设备条件都足以支撑。”
统筹发展才是解决思路
装配式集成建设的发展需要产业链上下游思维的转型,尤其是设计师要从建造思维到制造思维转变。胡永生认为只有统筹发展才是最终的解决思路。
目前装配式集成建筑的技术主体标准框架已基本形成,但是配套系统如智慧化、新能源、给排水、通讯、照明、配电、预结算等标准仍不完备,抗震、防火、节能、环保、高效重复回收利用等核心指标缺乏量化标准,很容易造成一窝蜂上马、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乱象。
另外,装配式集成建筑设计、部品生产、施工、物流和验收等标准体系尚未完善。作为建筑产业化的核心,其技术体系标准亟待进一步精细化、标准吻合化与规范化。当前最主要的问题并不是技术本身,而是如何在统一的标准下实现各环节之间的无缝连接,这直接影响着建筑工业化的进一步普及及整个产业良性生态的构建。国家应对相应的标准编制给予资金支持和追加奖励鼓励。
由于装配式集成建筑从技术、生产方式和商业模式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所以需要形成与之相适应的监管制度和监管机制,比如尽快形成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可实时追踪记录、可视可追溯的智能化监管模式。
胡永生认为:形成装配式集成建筑产业集群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现在有些地方也在推进这样的基地建设,地方政府、社会资本和技术方展开紧密合作,具备高起点、大容量、市场化、节能环保、商业模式独特的示范特征,应该加快启动建设,成为“示范基地”。国家应该对这些装配式建筑“示范基地”的建设给予一系列的专项政策扶持。
在胡永生的规划方案里,以“产业集群”为导向,按照生产能力与300公里运输半径的城市或区域测算,合理统筹布局,在适合区域内配套建设至少一个年产量达1000万平方米的集成建筑制造基地,将规划设计、钢铁、建材、安装、物流、家装、家电、智能制造、金融以及与生活生产配套的服务业等几十个上下游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区域竞争力。由设计中心作为集群的大脑,接收项目任务,完成集成设计,分配订单生产,组织统筹安装等关联工作,建立适合城市装配式集成建设需求的示范基地。可以拉动内需、带动就业、增加财政收入、稳定区域劳动力人口结构,推动区域经济的转型发展。
与此同时,他认为装配式建筑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发展装配式集成建筑产业必须以创新为核心,要在管理创新、技术创新、融资模式创新、政策创新,区域合作创新等方面进一步探索。政府尤其要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示范”。
建筑工业化是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实现建筑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和关键,工业化过程中从原有的建造思维到集成思维、制造思维的转变需要全行业的共同努力。
来源:中国建材报